close

※詳細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限量出售我要購買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限量出售─▶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限量出售谷波你看這個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限量出售。爆猛的啦!網路購物是一種消費趨勢,可以方便比價,常常買到優惠東西,說實話,到處比較價錢真的是很勞心勞力的一件事情,我就去Google和燦坤購物找很多的資訊! (◡‿◡✿)我有去查詢金石堂書店、PChome線上購物、24H購物,但是價格都不像yahoo奇摩購物這樣的便宜!接下來再做一些更多圖片信息的介紹吧!點圖可以進到官網推薦介紹!

先前看到的報價是 299,去找了各種介紹文以及官網報導,網路售價隨時會修改,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最新網路價唷!➤這裡可以看更進一步詳細官網資料

敝人比較常上的網站是雅虎奇摩購物,其他東森購物、團購網站、露天拍賣相比折扣就少一些。簡單大概介紹一下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限量出售特色。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商品。

完整認識中東紛爭與以巴衝突必讀
「我們抗爭了六十多年,一無所得。為了建立自己的國家,兩邊都浪費了那麼多時間。為什麼不把時間留給和平?」
由以巴兩方時代見證人發聲,陳述親身遭遇、家園殘破的痛、同一塊土地上的不同命運,也讓我們瞭解到,對立雙方都不能宣稱他們有唯一的事實真相。
附地圖、照片、年表、多媒體參考資料

從遠古到現今,時間範圍最廣的以巴衝突概論。超過八十位時代見證人口述親身經歷,充滿歷史臨場感。
猶太浩劫、瓜分巴勒斯坦、六日戰爭、巴勒斯坦大起義到波斯灣戰爭——扣緊時代議題,快速瞭解國際時勢的脈絡。
貝京、阿拉法特、拉賓、納坦雅胡、夏隆——你不可不知的中東議題領袖、和平談判。
巴解組織、哈瑪斯、卡桑旅——重點報導重大武力衝突、抗爭事件、恐怖活動。

想要了解中東的紛爭,一定要認識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這段血淚斑斑的歷史不斷累積新的抗爭,仇恨的糾葛日益難解。本書梳理了以巴衝突的來龍去脈,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全面解釋複雜的中東問題。
經歷這一切且必須忍受巨大痛苦的人,有機會在書中向世人吐露他們的遭遇。他們的陳述讓我們明瞭,在對立衝突的雙方陣營中沒有唯一的事實真相,也沒有一方能夠宣稱他們有。
這場衝突裡沒有人是勝利者,迄今也看不見和平的契機。一如書中一位年輕的巴勒斯坦人說:「我們爭鬥了六十年,迄今依然一事無成。為了要擁有自己的國家,我們浪費了許多時間。為何不把這些時間留給和平?」
全書共14章,附有照片、地圖、年表,以及豐富的多媒體參考資料,是一本具有知識性、資訊性、實用性的歷史入門書。





目錄

前言

導言

從遠古到1936至1939的巴勒斯坦抗爭——簡要概覽

猶太浩劫與逃難到巴勒斯坦

分割巴勒斯坦,以色列建國,以及第一次以阿戰爭

迄今懸而未決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1950年代與蘇伊士運河危機

1960年代與六日戰爭

以色列占領下的巴勒斯坦人與阿拉法特領導下的巴勒斯坦民族運動

1973年——一方稱贖罪日戰爭,另一方稱齋月戰爭

梅納赫姆.貝京主政下的以色列:從以色列殖民巴勒斯坦地區直到1982年的第一次黎巴嫩戰爭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與奧斯陸和平協議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與藩籬的設置

從南邊的加薩走廊衝突到北邊的2006年第二次黎巴嫩戰爭

今日的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

「這是我們的家」——代跋

附錄
大事表
地圖
多媒體參考資料
時代見證者
中外名詞對照表
謝詞





內文試閱

前言


  薩米拉.查瑪斯Samira Dschamal

  想要維持中立客觀立場,對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持有聯合國的難民證,我父親是巴勒斯坦人,我丈夫也是。我們住在柏林和拉姆安拉(Ramallah)。我對巴勒斯坦歷史瞭若指掌,知道1948年逃出巴勒斯坦的故事。我親眼目睹以色列的邊防檢哨站和軍人。這些都是事實。

  但是我看到的事實,若從以色列的立場出發就又是另外的面貌。每個人都從自已的立場來解讀歷史,都相信自己的版本最有道理。在特拉維夫的機場有人問我想要入境的的原因;這問題讓我火大,我父親出生於巴勒斯坦,再從那裡逃出來跑到德國定居。他不願再回鄉,甚至連探訪作客都不願意;他不希望經歷自已回到家鄉卻只能被當作陌生人的景象。光是要面對邊防檢哨站盤問的羞辱就足以讓他裹足不前。可是,以色列人的感受卻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他們想要和平共處,反而是我們巴勒斯坦人不願意。他們也認為巴勒斯坦人有恐怖攻擊的嫌疑,所以有必要設置檢哨站就來防範未然。但是對我而言,這些檢哨站就是刁難和羞辱。

  我丈夫的父母住在耶利哥(Jericho)。我們從拉姆安拉出發開車經過檢哨站,那邊已經塞滿等候的車子了。再到下一個檢哨站時我們必須拿出證件,我們的車子也被仔細搜索。接下來又是一個接一個的檢哨站,路旁也出現是一個接一個,不斷擴大的以色列屯墾區;這些建物就散布在短短四十五公里的車程中,根據聯合國的認定,這片土地還是巴勒斯坦人的領土。

  現在我們幾乎聽不到這些問題的討論了,對立的雙方也很少溝通,彼此成了仇敵,避之唯恐不及。我和我丈夫的一位好友是以色列人,我們常常討論這些衝突和困難。他來拜訪我們還要偷偷摸摸地過來,因為以色列的法律禁止他進入一些巴勒斯坦城市例如拉姆安拉;許多巴勒斯坦人根本進不了以色列,這讓仇視的雙方沒有機會了解彼此;即使是維繫舊日情誼,或是認識新朋友,都變得很困難,更不用說一起合作了。兩個族群隔離開來反而容易助長偏見,因為隔離會凸顯彼此之間差異,看不見人性共通之處。

  雙方陣營的激進份子讓衝突更加火上加油。很多巴勒斯坦人不承認以色列國,而以色列人也不接受巴勒斯坦國為鄰居。想到這點就讓我很頭痛。真希望能夠找到公義的解決方案,既能化解邊界衝突,也能尊重各個族群想要擁有自己的國家的願望。這樣才能平息衝突。

  我們必須和鄰居共處,此外沒有其他出路。我們常常忘記,衝突的背後不是數字和事實,而是活生生的人。這本書的讀者可以聽見這些人的聲音,這些來自日常生活的人,我也是其中之一。

  薩米拉.查瑪斯的故事出現在「迄今懸而未解的巴勒斯坦難民問題」那一章;那時候她的名字是薩米拉.伊拉齊(Samira Iraqi)。

導言
  想要了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衝突,就必須從他們的歷史著手。處理這個主題的文獻已經可以塞滿整座圖書館了,我為什麼還要再寫這本書呢?至少有兩個適切的理由:其一,目前還少了一本淺顯易懂,不需要有任何背景知識的書,這對年輕讀者尤其重要(其實年長者也有同樣的需求);其二,目前出版品雖多,但是由那些親身經歷近東衝突的受苦者為主體來發聲的作品還很罕見。

  這本書所呈現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歷史,是由那些親身體驗過這些歷史的人,從他們的視角來講述。這些歷史的見證人來自 傑寧(Jenin)、特拉維夫、耶路撒冷、或加薩的城市,他們的城市每天都是狀況不斷,這些見證人說的都是自己經歷的故事;例如以色列退伍軍人亞伯拉罕.巴蘭姆(Abraham Bar-Am),我在特拉維夫見到他時,他說: 「我在戰爭中長大。我自己投入了獨立戰爭、蘇伊士運河戰爭、六日戰爭、贖罪日戰爭等一堆大大小小的戰役;我兒子也上戰場,我孫子也是,孫子現在還因此受傷住院;我想我的孫子的孫子還要繼續戰爭下去。」

  巴勒斯坦人艾蜜莉.札卡曼(Amelie Dschaqaman)則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些衝突。她的童年在伯利恆度過,今天則住在拉姆安拉。「我母親出生時是正值奧圖曼土耳其占領巴勒斯坦,我出生時的占領者換成英國人,我的小孩出生時的占領者又換成約旦人,等到我的孫兒們出生時的占領者成了以色列人。每個世代都有人覬覦這塊土地,卻沒有人真心對待我們這些住民。這是怎樣的悲劇啊!」

  這樣悲憤的感嘆是本書訪談過的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常常流露的心聲,這也指出:中東衝突不可能有單一客觀的真理。是與非之間往往很難論斷和選擇。所以雙方的立場都要兼顧和聆聽;本書正想要從貼近歷史現場的第一手接觸來報導近東地區重要的政治事件。

  本書訴求的對象是中小學和大學生,以及那些習慣閱讀報紙或看電視的民眾,他們常常會忍不住想問:「為什麼到現在還沒出現長期的和平?為什麼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還日日月月年年地戰爭不停?」本書將從這樣的歷史脈絡中闡明一些常常在媒體出現,但又很少交代清楚的概念。

  本書後面的參考資料部分中附上一份整理重要事件的年代表。我們也在參考資料部分推薦其他相關作品、網站和影片。這些媒體推薦清單是依照本書章節來分類;若想要多了解個別的訪談見證者的背景,可以從參考資料部分著手探究。書末提供的索引是快速入門的捷徑,收錄的項目從馬哈茂德.阿巴斯(Mahmud Abbas)到錫安(Zion)。

  我們呈現給讀者的,希望是一本誠實坦白,無畏禁忌的作品,這也是編者的共識。猶太浩劫倖存者諾亞.弗洛格1958年移民到以色列,他今天是國際奧斯威辛委員會中在以色列的猶太浩劫倖存者組織的主席。他共同規劃了本書的架構,提供許多想法和他的人際資源來促成此書完成。

  新聞記者馬丁.薛伯樂利用一年半的蒐集資料時間拜訪近東衝突中對立的兩個陣營的當事人。寫書的過程中他深刻感受到,雖然這是臨時性爆發的衝突,但是卻看不到未來的出路,即便如此,這樣的衝突還是可以解釋說明的。這本書無論做為導讀,或做為參考文獻都很適切,也算是擠身於龐大浩瀚的近東文獻的眾多書目中的一員。

  從遠古到1936至1939的巴勒斯坦抗爭——簡要概覽

  到底是誰先定居在這塊聖地上,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但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的提問根本就錯了。早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詞彙出現在文字之前,這塊土地已經有人類居住。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兩個族群的共同始祖所留下的遺跡,許多相關資訊也不明確。但是我們能夠肯定的是,以色列人的語言(希伯來語)和巴勒斯坦人的語言(阿拉伯語)是有共同的來源。

  導致今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衝突的主要關鍵來自於二十世紀初的國際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來自不同國族,人數遠超過六千萬的大軍互相對峙。巴勒斯坦當時隸屬於土耳其帝國的一個省分,土耳其帝國的開國蘇丹是鄂圖曼一世,所以此帝國也被稱為鄂圖曼帝國。土耳其軍隊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的盟友;但是土耳其帝國自己內部的問題已經讓掌權者頭痛,地方勢力忙著鞏固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理會中央政府的指揮。

  英國人早就知道鄂圖曼帝國內部衝突,他們藉機與海珊.本.阿里密談商討合作謀略。海珊.本.阿里掌控伊斯蘭教最神聖的城市麥加,是位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麥加城位於今天的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是西元570年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地點。著名的黑色立方體建築「卡巴天房」(Kaaba;阿拉伯語「立方體」)就在麥加城內,根據伊斯蘭教的說法,這座黑色建築物是亞伯拉罕和他兒子以實瑪利所建造的。全球的穆斯林在禮拜時都要朝向麥加的方向。

  英國人提供相當優厚的籌碼給海珊.本.阿里:英國人承諾要幫他建立一個獨立的阿拉伯帝國;交換的條件是海珊要在鄂圖曼帝國內策畫叛變。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爵士(Sir Henry McMahon)藉由信件往返與海珊商討這件利益交換計畫。

  海珊接受了英國的條件,1916年策動了對鄂圖曼帝國的抗爭。英國間諜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上校(Thomas Edward Lawrence),也就是著名的阿拉伯的勞倫斯,大力協助海珊的叛變計畫。勞倫斯之前在敘利亞進行考古工作,因為熟悉阿拉伯語而很快贏得當地人的信任。海珊.本.阿里其實最後沒有拿下英國人原先答應的大餅,但是他還是誇口封自己是「阿拉伯之王」;西方國家最後只將今天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漢志地區(Hejaz)給予海珊.本.阿里。

  ◎瓜分鄂圖曼帝國∕賽克斯—皮科協定但是英國人也瞞著策動鄂圖曼帝國內部叛亂的領導人,早已偷偷地與法國人磋商;在完全沒有徵詢這個領土當地住民意見的情況下,英法兩國就盤算著在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如何私下瓜分鄂圖曼帝國領土。這個祕密協商就是賽克斯—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佛蘭索瓦.傑歐-皮科(François Georges-Picot)是駐貝魯特的法國總領事,馬克.賽克斯爵士(Sir Mark Sykes)則是英國政府的近東問題專家。

  大部分的巴勒斯坦民眾對背後一大堆協定和談判一無所知。巴勒斯坦人莎哈爾.山姆哈(Sahar Samha)1917年出生於拉姆安拉附近的小村莊,她還記得1920和1930年代發生的事。「我們是務農的,生活簡單純樸,忙著播種和收割。我每天都在農地上忙碌,清晨四點到五點之間就開工了,忙到約下午四點才回家。我們採收番茄、黃瓜和無花果;我們摘取橄欖來搾取橄欖油。我們收成的農作銷售到全國各地。遇到齋戒月時可就慘了,我們白日要整天採收水果和蔬菜,但是要等到晚上才能進食。」

  每年一度的齋戒月是齋戒禁食的月分。對於像莎哈爾.山姆哈這樣勤奮勞動的農民而言,不吃不喝的月分特別難捱。虔誠的穆斯林在齋戒月的三十天中,每天從日出到日落的那段時間是不飲不食。只有等到黑夜降臨,一家人才共同結束齋戒。

  除了阿拉伯革命者海珊和法國人之外,英國政府還有其他合作對象:◎以色列家園當時許多猶太移民紛紛來到「以色列家園」(猶太語Eretz Yisrael)尋求出路。「以色列家園」指的就是當時的巴勒斯坦。◎貝爾福宣言1917年11月時英國政府公布了當時英國外相阿瑟.詹姆斯.貝爾福(Arthur James Balfour)起草的貝爾福宣言:「大英國協國王陛下的政府對於猶太人民建立屬於自己家園的國家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並且會盡力促成此建國目標達成;但是這些支持是以下列原則為前提,也就是在巴勒斯坦居住的非猶太族群的公民權和宗教權不受到影響,猶太族裔在其他各國的權益和政治身分也不會受到影響。」

  猶太移民米歇雷姆.薛希特(Mischelem Schächter)遷移來這裡主要是出於宗教的動機,而不是政治因素。「我在波蘭就讀一所猶太教學校。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猶太人只有一個屬於自己而且應該居住其中的家園:『以色列家園』。我接受了這個想法。從小我就聽說我父親有一位表兄弟已經遠行搬去那裡了。年紀稍大時我就想,這位親戚可以到那邊居住,顯然可以在那邊找到工作而生存。我來這裡可不是為了錢,賺錢絕對不是我的動機。我要建設以色列,這是我的家園。」

  這樣一句話,一直到今天都可以重複在不同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口中聽到。這塊三千多年來紛爭不斷的土地,早已經成了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國族歷史。這塊土地罕有超過百年以上的和平的歲月。握有權杖大位的人來來去去,常常改朝換代。入侵者可以追溯到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然後亞歷山大帝,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朝、最後是羅馬人。西元600年時,伊斯蘭信仰的阿拉伯人征服這塊土地。四百年後在血腥的十字軍東征時,基督徒橫掃這片土地。以色列作家阿默斯.埃隆(Amos Elon)曾以耶路撒冷城為例來說明這塊土地不斷引燃的紛爭。埃隆細數過去三千年來五十件重要的「圍城、掠奪、征服和毀滅」。

  西元1000年前,以色列各族首先在國王掃羅,之後又在大衛王和所羅門王的帶領下,逐步征服這塊區域。當時以色列最常受到威脅是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是航海的民族,「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就是從「非利士」衍伸出來。從西元1516年起鄂圖曼人統治這個地區,他們就用「巴勒斯坦」稱呼這塊領土。巴勒斯坦這個區域雖然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但是這塊土地上的住民在文化特質和社會風俗上,明顯地與其他近東地區的住民不同。

  ◎猶太移民潮許多猶太人遷移的理由,就如同波蘭出生的米歇雷姆.薛希特一樣是出自宗教動機;許多新一代猶太移民則是出自政治的考量。1880年之後,許多來自俄羅斯的猶太人選擇逃難到巴勒斯坦。那時候在俄羅斯出現反猶的血腥衝突,當地歧視的法律讓猶太人成為二等公民。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估計已經有超過兩百五十萬的猶太人逃離俄羅斯。一百位難民中有九十七位會選擇到美國尋求新生活,三位則選擇巴勒斯坦。

  這個數字差距背後有許多原因:巴勒斯坦的劣勢在於當地就業前景堪憂,政治局勢不穩定,交通不便,缺乏適宜居住空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再搬進來的移民如米歇雷姆.薛希特遇到的情況也沒有太多改善。「我從伊斯坦堡出發到海法,一艘船上大概有近千名旅客,都是年輕人。一開始時我們先被安頓在一處營地,然後我們就收到指示:『出去找工作!』但是我起先找不到工作,因為找工作的人實在太多了。我一開始時幫忙建造街道,非常辛苦。不過我能接受事實,不會去幻想不切實際的白日夢。我在海法與十個人同住一間公寓,一直到我找到一份當銷售員的好差事,才能擁有自己的公寓。」

  來到巴勒斯坦的移民除了面對經濟困難之外,政治局勢也讓人擔憂。許多人期待西奧多.赫茨爾(Theodor Herzl)所主張的建立獨立自主的猶太國。1860年出生於布達佩斯的赫茨爾從事新聞記者工作,1894年在巴黎擔任新聞通訊員時,親眼目睹一場從此改變他命運的司法訴訟。◎屈里弗斯事件法國軍官阿弗列.屈里弗斯(Alfred Dreyfus)因為背負替德國蒐集情報之嫌疑而被起訴;但是引發公眾注目的焦點並不在於他的德國間諜身分是否屬實,反而是他的宗教屬性。屈里弗斯是猶太人,光是這一點就讓許多法國人認為可以判他有罪。事實上幾年後真相大白,屈里弗斯受到的控訴根本是子虛烏有。

  法國公眾反猶的舉動讓赫茨爾非常震驚。屈里弗斯審判過後兩年,赫茨爾在1896年發表《猶太國》(Der Judenstaat)一書。書中他說明猶太人必須建立一個自治國家的理由、方法和地點。「巴勒斯坦是我們無法遺忘的歷史家園。只要提到巴勒斯坦之名,就像是對猶太民族發出強烈動人的集體呼召。如果蘇丹陛下願意將巴勒斯坦交給我們,我們會負責調理整體土耳其財政的問題。對歐洲而言,我們將是一道抵禦亞洲的城牆,我們將建設阻擋外來蠻族的文化前哨;我們將以中立國家的身分與全體歐洲國家共榮共存,這才是我們生存的保障。」





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認識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從古到今的紛爭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es 的頭像
    Jones

    宗教文藝,開運配飾,雨揚老師,樂器特價

    Jo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