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人的日本史比較推薦我要購買大人的日本史比較推薦大人的日本史比較推薦➦詳細推薦介紹●免運☆宅配到府書雁你看這個大人的日本史比較推薦。爆殺的啦!給書雁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我發現雅虎奇摩購物要比7Net購物且金石堂書店更有競爭力。超多的鄉民很都說大人的日本史比較推薦爆讚的!(# ̄▽ ̄#) 又夏說用谷歌找PChome線上購物、露天拍賣找尋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會有更詳細資訊。這個機會真的很難得,希望跟我一樣秒殺最後超值活動!

現今線上購物市場很激烈,雅虎購物、燦坤購物、24H購物都是我比較常去逛的網購,常常有特價商品。我從介紹文大概瞭解到這是。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商品。

➠官方介紹檢視更進一步推薦介紹資料。我就去谷歌搜尋、goHappy購物找很多的信息!上次看到的售價為 236,網路售價隨時會修改,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即時報價唷!

為什麼日本會成為今天的日本?

高人氣「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大人的世界史」臉書版主首度出書!

從鄭成功時代的大航海交流,到變成日本第一個海外殖民地,
日本歷史一直是臺灣歷史無法迴避的一部分。
面對急遽變化的國際局勢,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成熟的眼光,
重新認識這個臺灣最熟悉的國家、最陌生的歷史。

◎採取「鎖國」政策的德川幕府為何獨厚荷蘭人,又如何與世界互動?
◎「黑船」來襲,讓天皇成為權力中心,組成新的大一統國家?
◎邁入現代的日本,如何用蠻橫手段將北海道、琉球納入國土?
◎關東大地震,創造出現代東京,卻點燃了日本、韓國之間的仇恨?
◎鐵路的發展,建構了日本井然有序的社會紀律?
◎看似平和的日本社會,也經歷過躁動不安的年代,發生大規模的社會抗爭?

從古至今,地震、海嘯就是日本的常態,這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在過去一百多年內的一舉一動,卻牽動著整個亞洲的命運。

在教科書中,日本往往被簡化成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一種是成功地推動明治維新,晉身強國之林的正面形象;另一種則是殖民者、侵略者,是軍國主義的負面代表,但歷史的複雜與偶然,並無法藉由這種簡單的「二分法」來理解。

本書從臺灣的觀點出發,透過三十個關鍵詞,簡潔明快、深入淺出地重新解讀「日本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日本」的過程,發掘日本真實而多樣的面貌,不但提供歷史的反思,更足以做為未來的借鏡。

【誠摯推薦】

◎吳密察〈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叡人〈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紀旭峰〈早稻田大學亞細亞研究機構主任研究員〉
◎徐興慶〈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許佩賢〈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教授〉
◎楊典錕〈臺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駱芬美〈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副教授〉
——按姓名筆畫序排列

「誠如書名《大人的日本史》,此書的主題是日本歷史,但也可從中找尋到臺灣的痕跡。同屬四面環海的日本與臺灣,不可否認的,有時日本的歷史就如一面鏡子反射在我們的歷史上?得借鏡。甚至有時候,這面鏡子就如照妖鏡般讓我們有自省的機會。」
——紀旭峰〈早稻田大學亞細亞研究機構主任研究員〉

「本書以遊記的方式撰寫,無論就文化史的發展、制度的建立、人物的崛起及其思想的演變,或是戰爭的過程、災害的重建、經濟的成長,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給人閱讀小說的感覺,有趣、生動、又不失歷史的真實性,這是本書的魅力之處。」
——徐興慶〈臺灣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序跋

前言
  
寫給臺灣的日本歷史
  二○○九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了平戶。
  
  這座小城位於日本南部的九州。四百年前,它曾經是個最熱鬧的港口,從世界各地來的商人與傳教士,會從此地上岸,開始他們在日本的種種探索與冒險。只不過,經過了四百年,物換星移,當初人來人往的光景已經不復見。
  
  還記得那天天氣欠佳,街上遊客不多,行人也少。整座小鎮很安靜,就連火車站前都顯得有些寂寥。
  
  我在旅館放下行李,稍作休息後,準備前往此行目的地。
  
  從地圖上看來,目標就在距離平戶市區不遠處,徒步就能到達。可是才出門走了一陣子,我就發現自己錯了。從地圖上獲得的空間感並不準確,實際的目標比想像中的更遠,再這樣走下去,不知何時才能抵達。再說,當時已經是下午,再過不久,日暮西垂,也許天就要黑了。
  
  我決定隨手招了一台計程車,用不熟練的日文,嘗試與司機說明我的目的地。儘管幾個句子講得坑坑巴巴,但我確定司機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因為他顯然聽懂了其中的三個關鍵字:鄭成功。
  
  平戶。這裡是鄭成功的出生地。
  
  三百多年前,他的父母親就是在此地相識。儘管故事的細節大多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但當地還留下了一些蛛絲馬跡,給人想像的線索。平戶政府找到鄭成功幼年居住過的地址,在該處立了一個小小的解說牌,不過房子已經不在了,只剩下幾棵大樹。
  
  另外,根據傳說,鄭成功的母親當年懷孕時,散步到海邊撿貝殼,一時感覺腹痛,便生下了鄭成功。傳說中的地點,也有一塊紀念碑,上頭寫著「鄭成功兒誕石」。
  
  當地還有一座專屬於鄭成功的小廟,小廟入口的不遠處,矗立著一張大型看板,將他稱之為「亞洲英雄」。
  
  這次造訪平戶,就是希望能看看與這幾個和鄭成功相關的遺跡。
  
  司機載著我,在沿著海岸線的公路上奔馳,沒過多久就到達了目的地。
  
  但出現在我眼前的光景,卻與原本的想像不太一樣。
  
  和其他熱門的觀光景點相比,這幾個地方真是顯得寂寞了。
  
  抵達鄭成功廟的時候,外頭杳無人跡,我是唯一的旅人。小廟的外頭有個看板,記錄著平戶與臺南市政府聯合舉辦的慶祝活動,看來十分盛大。但廟的本身似乎缺乏維護,外表已經出現斑駁。
  
  我又從鄭成功廟繼續走到其他幾個地點,情況也差不多如此。
  
  亞洲英雄的光芒,好像有些黯淡啊。
  
  即便如此,幾年之後我仍常常想起這段旅程。
  
  一位與臺灣歷史如此攸關的人物,卻出生在日本,還可能是個中日混血兒。從小我們被教導,鄭成功是打敗荷蘭人的中華民族英雄,但對這段日本淵源卻很少多做著墨,好像說出來會有些尷尬。不過,如果拋開民族主義,回歸歷史情境,這件事是不是能告訴我們什麼呢?
  
  鄭成功所以出生在日本,或許只是個歷史上的偶然事件,但是,假如沒有那個時代繁榮的海洋貿易,沒有各區域之間頻繁的交通,這件事恐怕也不可能發生。每個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實背後都有跡可循,每個看似孤立的現象,其實都反映著時代的環境與背景。
  
  鄭成功的時代,是一個連結的時代,商業與貿易為世界打造出了一張巨大的交流網,將世界的各個角落串連在一起。臺灣與日本的歷史,也從那時開始,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互動與共鳴。舉例來說,曾經停留在臺灣的西班牙人、曾與鄭成功交手的荷蘭人,都曾到過日本,或者傳教,或者做生意。鄭氏政權在臺灣的期間,日本也一直是他們相互往來的貿易夥伴。
  
  在鄭成功身後兩百多年,臺灣與日本的歷史,又以另外一種方式,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甲午戰爭過後,臺灣變成了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
  
  這段過程,早早就被寫進了教科書,多數讀者已經耳熟能詳,不足為奇。雖然如此,我仍想問:是不是還有可能找到新的觀點,重新思考這段歷史?
  
  傳統的歷史書寫告訴我們,從帝國的角度看來,臺灣成為日本的一部分。可是,假如我們換個方向,從臺灣的角度出發,日本也成為了這座島嶼的歷史一部分,一個不可否認也無法迴避的部份。少了它,島嶼的身世就空白了一大塊,很難說得清楚。
  
  用另一種方式說,日本帝國的歷史,其實也是屬於臺灣的歷史,值得我們認識和理解。
  
  而等到二次大戰結束,臺灣終於擺脫日本殖民地的身分,但臺日雙方的互動並未因此斷絕。來到臺灣的國民黨政府,表面上宣傳反日教育,但在國際政治中,卻是與日本站在同一陣線:當時的臺灣與日本,外加南韓,全都是美國在亞洲的前線。
  
  至於臺灣社會與日本之間錯綜複雜的情感,時而愛恨交織的態度,還有經濟與文化上的頻繁往來,更是未曾停止的現在進行式。
  
  這麼說來,臺灣的讀者應該有許多理由,應該更加深入地了解日本的歷史。
  
  奇怪的是,可是我們知道得很少。
  
  在現有的正規教育中,日本歷史幾乎是缺席的。它不屬於臺灣歷史,不屬於中國歷史,也不屬於世界歷史——因為我們的世界史常常只等同於歐美的歷史。結果,沒有人知道它該放在哪裡。學院中對於日本歷史的研究,也一直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就算出現在教科書中,它也只能被簡化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
  
  一種形象是非常正面的:日本成功地推動明治維新,效法歐美列強,晉身強國之林,走向現代化的世界。它是中國的對照組,相比之下,同樣面對內憂外患的清朝,看來如此腐敗、如此不堪。
  
  另一種形象的日本,則是如惡魔般邪惡:它是殖民者,是侵略者,是軍國主義的代言人。它在戰場上燒殺擄掠,在戰爭結束之後推諉卸責。它是我們必須憎惡與批判的對象,也成為許多人愛國的理由。
  
  這兩種傳統教科書的描述,或許都捕捉到了日本近代歷史的某一面。不過,也只是一面,它既不完整,有時還可能是扭曲的。
  
  臺灣的讀者究竟該如何認識日本的歷史呢?
  
  這是撰寫這本書時,縈繞在我心中的問題。
  
  歷史有時候像是一齣寫好的劇本,劇情都已然確定,不可任意更動,不過每個表演者在演出時,仍然可以選擇不同的詮釋方式。同樣的,每一段已經發生過的的歷史,隨著說故事的人的觀點與角度,也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描述。
  
  最後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內容,既是一部日本簡史,又是一部日本繁史。它從鄭成功的年代,一路講到我們生活的當下。
  
  它是一部簡史,因為我希望盡量將故事講得清晰直白,簡單明瞭。避免術語,也避免無趣的細節。對日本歷史的專家而言,它或許不夠深入,太過簡略;但這本書所預設的,是寫給剛剛入門,對這段歷史認識不多、但卻抱持好奇的讀者。我期待讀者在閱讀過這本小書後,能夠對日本近代歷史的輪廓,有個粗淺的印象、大致的理解。如果有人能夠被其中的幾個故事打動,產生一些興趣,那這本書就已經達到它的目的了。
  
  不過,這本書又是一本「繁史」。因為我希望寫出一段多元的歷史,不只是將眼光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的確,帝王將相、商業鉅子,他們的一舉一動,對這世界的影響力或許比一般人更為強大,他們在歷史上,也有難以取代的重要性。即便如此,本書想保留一些空間,給那些在歷史上沒有聲音的人,給勞工、女性,又或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面對同樣的時代浪潮,他們所感受到的,可能和有權有勢者非常不同,但他們的經驗,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值得被記住。
  
  而且,每一個社會的國家都不簡單,日本也一樣。每一個社會中都會有著眾多的群體、不同的聲音,我們需要有點耐心,去理解其中複雜與差異,不應該再像過去一般,用幾個簡單的標籤,貼在日本之上,不管這樣的標籤是正面還是負面。
  
  在有限的篇幅裡,這本書當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只能時時提醒自己以上的標準,並盡可能寫出歷史洪流之中,各種不同的姿態和身影。這本書選擇寫北海道與琉球的住民,或者寫為自身生存抗爭的男男女女,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另外,這本書雖然是聚焦於日本,卻也強調它與外在世界的互動。日本不是一個孤立的世界,它在過去幾百年所經歷的變化、所面臨的問題,是和全世界的歷史脈動交織在一起的。在一個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這樣的觀點應該能給我們更多的啟發與共鳴。
  
  而在適當的時候,我也希望能將臺灣放入故事的敘述當中。如同前面所說的,對臺灣而言,日本的歷史其實並不那麼遙遠,從一個全球的、更加宏觀的角度,這一點尤其明顯。藉由這本書,我希望邀請讀者,一起尋找這座島嶼在世界歷史上的位置,一起思考屬於我們的觀點。
  
  不過,這並不是一本歷史教科書。
  
  一般的教科書像是地圖,提供的資訊必須盡可能地完整、精密,而且看似客觀中立、面面俱到(雖然實際上未必如此)。光是看著地圖,很少會讓人產生旅行的衝動。它是我們找路時的工具,卻不是我們上路的理由。
  
  相形之下,這本書比較像是遊記——一段穿梭時空的旅行。
  
  遊記是一個遠遊歸來的旅人,在描述自己所思所感、所見所聞。在寫作的取捨之間,總是反映著作者個人的經驗、觀點與興趣。
  
  遊記的作者也與地圖繪製者不同,他總是熱切地想要告訴其他人,在這一路上,哪裡的風景最精采,哪裡才最值得一看。旅行者總是希望鼓舞其他人拿起地圖,一同探索,因為他相信,每一段旅程都是獨一無二的;他知道,每個旅行者,都會在某條小巷子裡,發現別人不知道的風景。
  
  這是一本寫給旅人的歷史書。
  
  而我們該啟程了。






內文試閱

【第一章】

鎖國:一場歷史的誤會
  一六六一年的十月,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因為被指控圖謀造反,被斬首於北京。有一份記載說,當消息傳到臺灣時,鄭成功忍不住難過地痛哭流涕。

  年輕時的鄭芝龍,曾經是大海上最活躍的一號人物。他從事貿易活動,勢力遍及日本、中國、菲律賓等地。他也是天主教徒,並擁有一個教名「尼古拉斯」,不過更多人習慣稱他為「一官」。

  在那個年代,這塊廣闊的東亞海域之上非常熱鬧。除了中國人和日本人,還有遠從歐洲來的商人以及傳教士。當時日本的貿易船,可以從南部的長崎出發,途經中國東南沿海,一路開往今天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早在那個時候,從東北亞到東南亞,就存在著一個密切的貿易網絡。

  可是,當鄭芝龍的生命走向終點的時候,這個世界,尤其是他所熟悉的大海,已經經歷巨大的轉變,和他年輕時截然不同了。當時的北京,落入滿洲人的手中,而原本的明朝政權,如今已經是名存實亡,只能苟延殘喘。鄭成功一人還在臺灣勉力支撐著,但是反攻的希望看來十分渺茫。

  清朝政權為了防堵鄭成功,宣布把福建一帶沿海居民,往內陸遷居五十里,而且頒布規定,一般人都不能隨便出海。

  無獨有偶,同一時間,日本政府對於海上貿易也正實施著嚴格的規範,不但日本人不能任意出海,外國船隻,特別是從歐洲來的商人,也不能隨便進入日本。原本自由的海域,頓時變得好似戒備森嚴。

  不過,日本政府對於海洋的管控,不是為了防堵鄭成功——他們甚至跟臺灣的鄭氏家族保持著頻繁的往來。

  日本所在意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事情要從一六○○年說起。那一年,日本發生了一場改變歷史的重要戰役。戰場上的一方,是軍事實力雄厚的德川家康;另一方,則是其他勢力聯合的軍隊。

  日本原來的政治領袖豐臣秀吉,兩年之前剛剛過世,此時正是權力交替、政局不穩的關頭。德川家康在政府當中,本來就具有相當分量;秀吉過世之後,他想要奪取政權的野心,在旁人看來更是昭然若揭。不過,這是一個人人競逐權力的年代,沒有人會眼睜睜看著別人獨攬大權。

  權力鬥爭很快演變成了軍事衝突,大大小小的戰役隨之爆發。最後在「關原」(位於今天岐阜縣)這個地方,德川軍與聯軍終於有了一場總決戰。聯軍的兵力與德川軍不相上下,但論士氣與戰術,則遠遠無法與之抗衡,因而節節敗退,結果讓德川軍大獲全勝。

  經過這場關原大戰,德川家康理所當然地掌握了日本的大權。他一步步消滅了屬於豐臣秀吉的舊勢力,除去反對的力量,最後連日本天皇也只能對他言聽計從。在德川家康要求下,天皇將他封為「右大臣」與「征夷大將軍」——這是只有執政者才能擁有的頭銜。

  雖然頂著征夷大將軍之名,但德川家康並沒有四處征討蠻夷。相反地,他為日本帶來的,是此後兩百多年的承平時代。

  德川政權上台前,日本處於諸侯割據、征戰不休的分裂狀態。一直要到十六世紀後半葉,才在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的前後接力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霸業。只不過,無論是信長還是秀吉,都無法維持一個長久的政權。他們一死,原本的鬥爭就重新再起,要等到德川家康接手後,這個混亂的局面才終於結束。

  德川家康把它的統治機構「幕府」設立於江戶(今天的東京)。從這一刻起,到十九世紀幕府垮台之前,日本國內再也沒有像關原之戰那樣大規模的戰役,也沒有了政權交替的動盪。德川家康的後代穩坐在執政者的位子上,這兩百多年的時間,也因此被稱之為「德川時代」。

  德川時代的日本,一開始對外在世界還是採取開放的態度。當時從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來了許多天主教傳教士。他們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就已經在日本國內積極傳播基督信仰,成果豐碩。到了十七世紀初年,日本的天主教徒已經多達數十萬人。

  天主教團體勢力越來越大,讓德川幕府感受到了威脅。他們最害怕的,是這群天主教徒,會跟反幕府勢力聯合起來奪取政權。於是,從一六一二年開始,幕府連續祭出法令,禁止人民信仰天主教。

  為了壓制天主教發展,幕府採取了十分強硬的手段。比如,他們將耶穌或聖母瑪利亞的畫像發送到各地,要求民眾用腳踩過,不願意乖乖遵行的人,就會被認定是教徒。要是堅持自己信仰,不只必須接受刑罰,更有可能引來殺頭之罪。許多不願拋棄信仰的日本教徒,因此丟掉了性命,就連外國傳教士,也遭到追殺。

  可是,信仰的力量強大,傳教士們沒有這麼輕易就放棄。他們無視於幕府的規定,繼續傳教活動。從西班牙來的方濟會傳教士,態度尤其強硬,結果觸怒了德川幕府。幕府因此宣布:禁止所有西班牙船隻進入日本。

  但天主教徒與日本政府之間的衝突並未因此停止,反倒在那之後,變得越來越激烈。

  一六三七年,在九州島原一帶的天主徒,和飽受當地領主壓迫的農民聯合起來,發起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抗活動,參與的群眾據估計超過了三萬人。事後,幕府認訂葡萄牙人涉入這場動亂,因此和西班牙人一樣,他們也被列入了貿易往來的黑名單中。換句話說,這場由宗教信仰引起的衝突,最終演變成為了商業上的禁令。

  德川幕府不只禁止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進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任意出海。除此之外,在禁令發布之後,許多長期居住在海外、從事貿易的日本人,更無法回到國內,只能永遠留在異鄉。

  對外的航海禁令,和幕府一樣維持了長達兩百多年。德川執政的時代,也因此幾乎與「鎖國」一詞畫上了等號。一般的歷史教科書這麼寫,日本的老師們也這樣告訴他們的學生。

  不過,這真的是個鎖國的時代嗎?

  德川時代的日本人並不這麼想,他們甚至不用「鎖國」一詞。這個名詞,是後來由歐洲人發明出來,才逐漸傳回日本國內的。

  十九世紀歐洲強權崛起,四處征伐,自命為世界的主人。他們所到之處,當地人只能乖乖迎接,沒有拒絕的權利。像德川日本這樣把歐洲人拒於門外的政策,自然是不被允許的。

  隨著西方的經濟崛起、軍事擴張,他們的世界觀也變得越來越強勢。許多日本人接受了他們的想法,認為德川幕府當年必然是盲目無知,昧於世界局勢,才會關上國家的大門,拒絕與世界交流。

  可是,「鎖國」是個誤導人的辭彙。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歐洲人——那些無法進入日本的歐洲人——的觀點。如果回到那個時代,德川幕府儘管不像當代的日本一般開放,但也並沒有完全鎖上國家的大門。在趕走了西班牙人與葡萄牙人後,他們仍然保持與外在世界的來往,依舊注意著時代的動向。

  這個時代的日本,與其說是鎖國,還不如說是採取了一種「由中央政府嚴格掌控的交流政策」。

  這是什麼意思?日本又是和誰在交流呢?



大人的日本史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大人的日本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es 的頭像
    Jones

    宗教文藝,開運配飾,雨揚老師,樂器特價

    Jo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