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放春假好無聊☆推薦介紹資料免運☆宅配到府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限時下殺我要購買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限時下殺➽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限時下殺,上次去逛專櫃看到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限時下殺,就忍不住想buy下去。我對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限時下殺也蠻有興趣的,去找了各種評鑑測試文和不負責任開箱文,還有線上購物是一種消費趨勢,可以方便找便宜東西,不定期買到低價東西,俺有去查找7Net購物、pchome、momo購物,但是價格都不像yahoo奇摩購物這樣的優惠!想明白更完整的網民可以訪問查詢訊息來源去看一下喔。

➤官方介紹查閱更多詳細官網資料。給青曼看也說這真的特價蠻合理的。先前看到的售價為 300,網路售價隨時會異動,可以點擊商品圖片查看即時報價唷!

現今像是露天拍賣、奇摩拍賣且東森購物都有推銷該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商品!簡單描述一下特色出版社:果力出版日期:2015-07-09ISBN:9789869141。宗教文藝,圖書影音,旅遊運動人文,社會人文商品。

社區協力農業
建立小而美、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
解決食安問題,打造健康的食物生態系
讓我們每日的餐桌
更美味也更永續!

面對工業化食物生產模式所造成的環境破壞與食安危機,以及基改風險、氣候變遷、國際糧價上漲等日益嚴峻的挑戰,我們的一餐一食充滿了不確定的風險!面對危機,我們可以主動出擊,以行動守護餐桌,打造健康永續的食物生態系!

◎社區協力農業,合作找幸福

社區協力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是一股世界性的風潮,鼓勵食物的生產者、消費者攜手建立「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兩方共享豐收、共擔風險、相互提攜,其基本精神,就在於「合作找幸福」:
——在食物的生產端(agriculture):鼓勵農人採取友善土地的耕作,食物的生產

和獲取體現了更多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的關係;
——在食物的消費端(community):人們透過社區配菜、共同採購、認養契作等固定支持(support)方式,協助農人更有計畫地生產、降低進入市場的風險;也可積極參與協助農事,進一步認識農耕的生態與生產過程。

社區協力農業,透過產銷間的正向支持與循環,建立城鄉之間、產銷關係的友善連結,鼓勵更多友善小農、家庭農場、地方生產組合、歸農青年們為我們生產健康食物、照顧土地,進一步維繫了農業、農村、城鄉的活絡生機!

以宜蘭穀東俱樂部賴青松為例,「農伕青松」在地耕耘十年有成,進而引介年輕新農入鄉,倡議「半農興村」、舉辦「農藝復興研究所」,創造以「農」為中心的活潑生活樣貌。

不僅在台灣,包括香港與中國,近年也紛紛出現一波又一波新的支農、返農、援農風潮,開創出許多社區協力農業的積極模式,人們合作找幸福、連結產地與餐桌,積極打造「身土不二」「以農為本」「農藝復興」的支持系統。

◎餐桌上的革命:安心食物的行動指南,7種具體實踐方式

本書指出,社區協力農業發揮「提攜」的精神,從「社群」這樣的小單位展開改變,用食物重新連結生產端與消費端、連結人與土地的感情;只要捲起袖子、親近農田、好好務農、好好吃飯,我們每天的飲食選擇,就可以深刻地改變生活、生存、生態與生命;消費者也能以「共同購買」集結有共識的消費力,支持小農生產體系、建構自給自足的微型經濟,成就共好的社會。

本書分析兩岸三地社區協力農業的趨勢,涵蓋「生產型」、「體驗學習&食農教育型」、「共同購買型」、「農會∕產銷合作型」、「社群支持型」、「原民部落型」、「市集&生產聚落型」7 種具體實踐方式,介紹背後的動人故事與實用的行動指南。讓我們一餐一食的選擇,可以更健康、更美味也更永續!

這是一場從餐桌、社區、巷仔口發起的美好革命,你我都可以參與其中!

愛的料理,農的力量,讓我們用吃改變世界!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全面涵蓋台灣、香港中國案例的飲食新生活革命之書
◎提供讀者取得安全食物的行動指南
◎建立在地的食物夥伴關係,7種具體實踐方式

【暖心推薦】

朱慧芳〈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執行長〉
汪文豪〈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
番紅花〈知名作家〉
陳曉蕾〈香港記者、作家〉
黃淑德〈主婦聯盟消費者基金會理事〉
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創辦人〉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劉克襄〈知名作家〉





目錄

導讀序
●社區協力農業:為食安尋路,找回信任的溫度 文|林樂昕 台灣農村陣線研究員
●生活起義:創造另一種關係的可能 文|鄧文嫦 香港社區伙伴項目統籌
●農,是關於身體記憶,是關於生活文化 文|陳惠芳 香港NGO顧問

◆什麼是「社區協力農業」?
●小農耕作.野地開花  文|蔡培慧
●10個問題,「社區協力農業」快速入門 整理|編輯室

◆第一部 台灣篇:野地開花,農藝復興
一【生產型】以生產者為中心,發起固定認購的會員制,以定期分享聚會回饋會員
◆水稻之鄉,農藝復興
◇穀東俱樂部:「自己的心,才是農夫最好的作物。」
◆老農新農攜手打拚,翻轉農村慣行思維!
◇有田有米:「希望在未來,農家的孩子可以驕傲地說:我以後也要像爸媽一樣,成為農夫!」
二【社群支持型】以消費者的具體需求出發,支持或主動組織附近生者提供安心食材
◆彈藥庫變身都市農業基地
◇輝要有機菜園:「關心食物的產地,就是健康的源頭!」
◆串起城鄉之間的珍珠
◇千甲聚落CSA計畫:「做為城鄉交界生態農場的第一個原型!」
◆從小小一塊豆腐開始,守護自己糧食的自主權
◇台東聖母醫院:「發揚醫療傳愛精神,照護偏遠、弱勢及貧病家庭,讓人們活得健康、擁有希望。」
三【食農教育型】以農場為基地,依作物耕作週期,固定舉辦親子援農、農事體驗
◆地瓜與手機,你選哪個?
◇沐香農場:「保留這一塊地,是保留整個灣寶社區的動能,以及關懷土地的力量。」
◆種米、種水,種出生物多樣性
◇狸和禾小穀倉:「種水種米種未來,重新找回你和禾的豐饒共濟。」
◆從文青到農青,變身農友的萬能後台!
◇野上野下:「在這裡生活的人變多,農地消失的速度應該也會慢下來。」
四【農會&產銷合作型】以在地生產組合方式,推動在地特色品種、建立地方品牌
◆拔蘿蔔,大家一起拔蘿蔔!
◇美濃白玉蘿蔔股東會:「米食與蘿蔔代表了農村餐桌上簡樸與細緻的風格,正是美濃的精神!」
◆偏鄉學校200KM的午餐挑戰 
◇台東縣成功鎮農會:「用在地農會的力量,讓偏鄉學童吃得飽吃得健康,並活絡農村經濟。」
◆讓孩子從「吃」,認識農作、認識自己的家鄉
◇溪洲尚水:「讓失去的再度豐富回來,讓農人的勞動獲得合理的尊重,讓消費者獲得友善的糧 食!」
五【原民部落型】支持部落轉型無毒種植、發展加工,創造在地經濟
◆從日常需求出發,尋找部落關係的更多可能
◇桃源香梅米如呼工作坊:「讓更多部落的人參與我們,讓更多的消費者了解我們!」
六【共同購買型】社區、企業、家庭集結力量,透過契作、共同採購以支持友善生產者
◆透過消費,參與環境運動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愛的料理,食的力量,我們相信消費可以改變世界!」
◆讓產業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得到更合理的利潤 
◇直接跟農夫買:「認識為你種植的人,了解食物真正的重量。」
七【市集&生產聚落型】以農夫市集為中心,打造生產聚落與綠色消費的支持系統
◆從產地到餐桌的飲食革命
◇綠農的家:「生產過程友善環境、交易過程友善農民,串連起來就是產地到餐桌的最佳實踐。」
◆讓社群述說「美好生活」的故事
◇合樸農學市集:「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好好讀書! 」

◆第二部 香港&中國篇:新一代的歸農路
◆大埔共同購買小組的靜默革命
◆農墟,展現生活的精神
◇香港導覽: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馬寶寶社區農場、菜園村生活館、土作坊、南湧養地人

◆沃土有好米
◆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價值 ◇中國導覽:綠耕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愛佳源.亮亮農場、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愛農會.土生良品飯店
◆社區協力農業.行動指南 整理|編輯室





序跋

台灣序

社區協力農業:為食安尋路,找回產銷之間信任的溫度
◎文∕林樂昕

  近年食安連環風暴使人惶惶不安,「到底還有什麼東西可吃?」是我們共同的疑問。有越來越多的社會 大眾開始關注飲食與農業議題,希望尋找友善安心的農產作物;再伴隨著近年網路與物流產業的發 展,大家對於「揪團網購」也十分熱衷,所以在網路上尋找另類的產銷管道,不管是直接向農民或是 友善的中間通路,購買安心無毒的當令新鮮果菜或傳統手做加工品,都是很夯很潮的現象。

  而這些事情,與這本《巷仔口的農藝復興》所要談的「社區協力農業」,又有什麼關係呢?

  ★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安心飲食何處尋?

  我們還是得從食安問題的源頭談起。現代化、快捷、便利的都會生活,以最有效率與經濟利潤的方式, 滿足我們各種生活需求,例如我們只要到超商,付錢、剝開封膜包裝、加熱,24小時都有調理食品可 飽腹;又如果我們到超市,全球農糧體系亦以驚人的低廉價格,打破歲令時節與區域地理的天然條 件,常年供應各種農糧果菜與食材。

  但是,方便的代價是失去——我們失去的是掌握食物生產的自主權。巨幅的食物哩程、高度精細的片 斷化分工、精美的包裝,替代了掂斤秤兩的人情溫暖,食物不再具有信任的溫度。就和其他生產線上 的工業化產品差不多,食品也變成一種盡量壓低成本以求利潤最大化的商品。

  台灣食安風暴不斷,逼使我們開始正視食物生產的真實過程,那是我們在餐桌上不敢面對的真相─ ─為了有穩定的供銷,「單一作物的大規模耕種」是農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的生產方式,輔以大量化 肥讓作物加快成長、加速收成,提高農地的「翻桌率」;由於大規模的種作造成生態失衡,因此更需施 灑大量農藥抑制害蟲、保持作物外表的美觀可口,於是農藥殘留的新聞事件屢見不鮮。現在,我們更 知道為了保持各種加工食品的口味與保存期限,各種非食用的化工添加物,也被我們大口吃進肚子 裡而累積在體內。

  不論是生態環境、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全民健康、農民勞動權益……這些環節都是絲絲扣連,彼此反 饋又相互影響。這個負面的循環有可能解開嗎?

  有的。社區協力農業雖然不是神妙的萬靈丹,卻能提供一些我們思考與實踐的啟發。

  ★社區協力農業:重新建立社會的連結

  簡單來說,食安問題的根源是生產與消費之間「斷裂」,是資訊的斷裂也是關係的斷裂。而社區協力農 業,就是一個重新建立連結的過程。

  在這個新的連結裡,農夫以環境友善的自然農法耕作,維護生態永續的農業生產環境,消費者則予 以生產者直接的支持,從而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事實上,互惠合作一直是我們傳統經濟的生活重心, 所謂的「交工」、「留田角」,都是鄉鄰日常生活文化的一部份。只是隨著都市化與全場市場的拓展,這 種彼此嵌合的勞動生活已成明日黃花。社區協力農業說起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學問,不過就是找回 社群經濟的合作模式。

  社區協力農業雖然定義簡單,不過各地實踐出來的面貌模樣卻有百百款,一般說來,社區協力農業 在光譜上的兩個極端分別是:一種是農場要求穀東一起支援農事,以共同投入勞力替代現金交易, 共同分享收穫與承擔風險;另一種則類似「預購會員制」,讓農民們安心生產,不擔心收成後產銷失 衡的問題。前一種「勞力支持」模式,可以讓穀東充份參與農事、接觸土地,但這對大部份的穀東(消 費者)而言,門檻較高;後一種「會員預購」模式,對消費者來說很易於接受並樂於支持,但他們對 農場以及土地的連結往往不深。大部份社區協力農業的個案,就落在上述兩種極端光譜的中間。

  在本書中,台灣至少已經發展出七種社區協力農業的模式,不管是穀東預購、社區訂購一籃菜、消費 者的共同購買、鄉村托兒所的在地食材,都共同編織出社區協力農業的多元光譜。或許是社區協力農 業的概念對台灣民眾而言還十分生疏,在食安風波下,雖然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注飲食健康的 購買管道,也出現各種友善的中介平台,協助推廣小農的安心農產,但若要進一步更積極實踐另類 經濟的合作模式,我們還有很長的路需要摸索。

  不過台灣幅員不廣,人際社群的連結相當容易,因此較諸國外社區協力農業的發展,我覺得台灣的 經驗在「社群連結」上有相當特出的表現。除了生產者農民之外,還匯聚各種民間力量共同集結、協力 農事生產,例如:新竹千甲聚落在工研院的支持下,有充份的資源可以摸索「最適科技」在生態農業 上的應用;台東聖母醫院透過教會網絡,讓友善農產成為偏鄉發展的新機會,他們甚至與高職合作,發展板豆腐的木工技術,傳承工藝技術也同時倡議雜糧復耕。此外,各地農會、鄉公所、消費者合作社、社會企業、NGO民間組織……也都是這一波新農業運動的重要推手。

  我很喜歡史蒂?吉爾曼(Steve Gilman)在<我們的故事>(Our stories)談到「社區協力農業」的多樣性:

  社區協力農業就像葡萄或大蒜一樣,它的味道、氣息與整體感覺來自它所成長的土壤,恰如其份地適應每個特殊的環境。

  畢竟社區協力農業不是緊箍咒或是檢驗試紙,「到底什麼是社區?如何協力?什麼算是農業?」這些根本性的問題,都在全球各地的不同脈絡下,各自展開活潑的辯論與行動。而大家若想瞭解台灣的情形,不妨仔細閱讀本書中的各種案例,這些案例如同敲門磚,帶領我們直驅台灣社區協力農業的前 線現場。

  相信大家看完本書之後,可以揪合購、認穀、購買社區一籃菜、加入消費合作社,甚至就大膽試試到農村幫農援農、共耕同食……。如果能夠持續實踐社區協力農業的夢想與各種合作方案,那我們自己就 是扭轉飲食系統與食安危機的關鍵角色!

作者序

小農耕作,野地開花
◎文∕蔡培慧(世新社發所助理教授、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當今台灣是「農業雙軌制」的產銷結構,即「資本農」(以利潤為導向,擴大再生產)與「小農」(以計 畫為導向,直接再生產)並行。那麼,當發展規模經濟成為政策的方向,小農的機會在哪裡?

  小農耕作是經,社會需求為緯,一個具體可行的可能性是:重新連結「小農生產的隊伍」與「有意識的 城市消費者」,創造「在地經濟體系」。

  創造「以小農為主體的在地經濟」,意味著連結個別生產的小農,並與消費者形成合作經濟體系;換 句話說,當前的工作,不僅僅是田間勞動與生產面的改變,同時也是意識型態之戰。小農耕作意味著 健康的食物、豐富的文化肌理、綿密的社會網絡,以及涵養這一切的環境空間。

  我們——有志於農村工作的群體,不論從「支農」、「援農」甚至是「從農」的角色,面向歷史、面向農村, 試圖在資本主義已竭澤而漁的荒蕪焦土上,重新耕耘一片新天地。我們傳承老農邊做邊學的智慧,適 地適種並友善土地,同時連結綠色消費,開創任何互惠協作的可能;甚至主動介入體制政策,見縫 插針地鬆動結構,扭轉過度偏向城市的當代社會關係。

  ★提攜:社區協力農業的核心價值

  做為消費者,請細想以下這些問題:每天食物從哪裡來?怎麼來?它需要加工嗎?它怎麼保存呢? 它如何運送呢?它的品種為何呢?是否隱藏著基因改造的的品種?在廚房房如何料理?新鮮食材從 洗菜、搭配、烹煮到美味上桌,需經過哪些過程?微波爐料理包何以口味竟然如此濃厚、辛香辣俱全?

  光是從餐桌回想,就發現無可避免的工業生產,甚至罐頭番茄等農工產品已無所不在,食安問題一 再爆發,也提醒你我「更多未必更好」、「金錢未必美味」、「欲望未必安心」,是以,花一些時間認識食 物、連結農民,正是你我該做的事。

  本書介紹的「社區協力農業」(CSA,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正是一股積極創造可循環的、 社會生產交換的新趨勢:透過你與我、消費者與農民、個人與土地、社群與環境的社會參與,展現從餐 桌到農田之間的連結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人們彼此的協力與互惠。

  「社區協力農業」行動的根源來自日本。美國此一運動的推動者即直言,他們觀察到日本小農耕作基礎 之間,即農民與農民、農民與消費者,及其生活網絡、社會關係之間,是一種提攜(teikei)的關係。此 一「提攜」概念反應了人們彼此之間互動互惠、相知相惜的感受,同時也主張,若能在食物生產過程中 參與勞動,雙腳踩進土地、迎來豐碩收成,那麼,從農田到餐桌並非僅止是商品的交換、並非僅止是 貨幣的運用,而是共同協力的農耕實踐。

  在美國「社區協力農業」與日本「提攜」思維之外,我們或許還可以,也更應該從台灣的社會傳承與在 地經驗來思考——人與社群、人與社區的連結為何?小農交換的社會基礎為何?

  社區協力農業主張「分攤風險、共享收成」,農耕、園藝並非只是農民的生產事業,而是農民與消費者 合作協力的多元型態,它可以成為支撐在地經濟的重要環節;透過餐桌食物美味的呼喚,人們走進 田裡與自然互動,一方面理解到人並非萬物中心,同時也理解到農民耕作的收成乃建基於農耕過程 的努力與付出,進而開始在個人經驗上反思,「經濟至上的線性發展主義」是否得當。

  ★日常生活實踐,從餐桌開始

  本書起源於二?一三年在香港召開的「落地生根研討會」,書中除了台灣案例,也收錄了具代表性的 中國及香港案例。例如,在高度經濟發展的香港,由於中國擬在一國兩制框架中將香港、深圳連成一 線,透過交通工具及高樓大規模開發,造成香港土地被地產霸權掌握而引發人民的積極反抗,「維持 農業生產」正是人民基層抵抗的一環。

  而在台灣,由於農業結構出現「大規模農耕」壓抑「小農耕作」的情形,因此我們主張支持「小農」以及 「小農耕作」的生產型態,希望透過「社區協力農業」的支持系統,讓農民得以維持適當家計收入,農 民及消費者、城市與鄉村之間,也能彼此連結、互惠共生。

  本書藉著七種類型的「社區協力農業」案例,展現人們與農民的互動。即使只是小額消費,仍可感受到 因為更好的溝通、更短的距離、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支持而帶來幸福的力道與快樂的感受。







內文試閱

落地生根:看見兩岸三地的農業新面貌!
  【第一部:台灣篇】野地開花,農藝復興

  二○一○年,台灣農民在凱達格蘭大道冰冷的水泥地上,鋪上一方青翠秧苗,抗議政府重工商地產 輕農的偏頗發展策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拉起手來,就可以深深感覺到、真正知道:農,的自主、的 知足、的傳統、的技術、的美學、的肌體藝術、的態度。

  如何「破」和「立」?如何走向真實的「城鄉共好」?如何並肩而行?學者學生、媒體、律師醫生等等不同 界別人士,在熟悉如文宣行動,不熟悉如農耕勞動中反思,建構更整全、更流動開放的社群。小農間 的社會協作、有制約的生產規模,似乎都在回應社會各種逼在眉睫的危機。

  他鄉不遠,就在咫尺。農家集墟成鎮成市,城鄉本是一家,分工合作,相互依存。自稱社運青年的賴 青松從小城鄉兩邊跑,兒時經驗是定居城市,歲節返鄉。這確是不少台灣城市中青代的常規。但有人 說,心定下來的地方就是鄉,於是,青松在不遠的他鄉的稻田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然後,有更多年 輕人,帶著深刻的城市經驗,義無反顧地踏進泥巴地,嘗試在現代社會建構一套新的生活方法和倫 理,裡面包括知識教育、組織社區/社群、市場生產,以至情意、理念和信仰的傳遞流動。

  「和消費者溝通」說來簡單,實則是件不容易的差事;什麼是現代農夫的必備技能?或許,十年之後 的都市原住民,可以擁有美麗的農場,供應城市所需的健康糧食。有社群協力的農業,才能倚賴農業 來維繫社區所需的環境資源;我們中的不只是米,也種出水資源、種出生物的多樣性。

  過去六、七年間,小農市集在小島上如繁星湧現。這些人與人直接碰觸的場合中,不只獲得力量,我 們也探入各種美麗的想像和踐行。簡樸的互相合作,腳踏實地的經濟社會,以互助互惠、資源共享、用手用勞動創造社群的認同和生活的厚度。在日常瑣細事務磨練,是從回到農開始。 現代美好生活的原鄉,在手上、在腳下。

  【第二部:港中篇】新一代的歸農路

  香港有農,那原是不遠的昨天。五O、六O——新界西北元朗平原還在生產遠近馳名曾上貢朝廷的絲 苗米。蔬菜方面,即便到了地產起步的八O年代,仍然能供應本地三成需要。

  是八O年代,香港人赫然發現毒菜在每天的菜籃中。一些人開始反思城市與土地的關係,拿起鋤頭 歸田。有人開始推動從外國學過來的社區協力農業,叩問金融資本發展的倫理邏輯,探索生活持守的 價值,實踐不一樣的消費與生產關係。那種清早摸黑收割,然後走到市集擺賣,養活一家幾代的故事, 已經很難找到。然而,我們有不一樣的農。繁忙的金融中心地帶,農夫市集每星期擺開;各個社區有 不同形式小規模的共同購買,鄉郊有跟地產城市發展殊途的復耕運動,鬧市中則有扎根社區以社會 資本為經脈,重整生活資源和文化的在地生計。跟農互動的社群底面貌越來越豐富,互動的深度和厚 度都提升了。該如何重新思考「社區」,如何重新理解城中的「農」,如何豐富之間那支持∕協作∕共好 ∕互助等關係

  城市知識分子回到衰敗的農村,幫助鄉親們建立幸福生活,在中國大陸已經有快百年歷史。近十幾年, 這個隊伍中多了年輕人,他們以及一些同行者,在土地、在農(家生)活、在城鄉不一樣的互動中找 到希望。

  高中時代已經立志返鄉的農家青年小郝,在城市安家,努力尋找和建設好土好水好米(好生產者), 努力尋找知音(好消費者),為有心人圓他們的田園返鄉夢,發覺自己的田園比夢想的遙遠,但卻 更為廣闊。在城鄉繼續來回,廣西土生良品飯店支持和掛靠小而美的自足生態小農,通過食這個平台, 實現幸福生活的價值;更成為年輕人歸農理想的練習場。

  就是這麼一群數目不多的城市人,一點一滴地累積(人和情),建設夢想中的生態生活社區。他們成 為了在城市的農村人,在農村的城市人。

  【貢寮水梯田vs.狸和禾小穀倉】 種米、種水,種出生物多樣性

  ◎文∕方韻如

   [引言] 收割時不經意看到從森林飛出的林鵰,讓大家有挺腰休息的藉口;濕穀過篩,別忘了救出誤入的中 國樹蟾或鉛色水蛇……以及年復一年,感受著不用化肥的田土越來越柔軟、水草越來越豐盛。「有社群 協力的農業,才能倚賴農業來維繫社區所需的環境資源。」和禾農人維護田區的多重環境功能,種米 之外也種出水資源、種出生物的多樣性。

   ★從保育水田生態開始……

  最初是因為水田中熟悉的生物鄰居們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來到貢寮,企 圖尋求農人合作,一起保育水田生態。但透過資源調查發現,貢寮的水梯田其實具備了相當多元的環 境保育功能——水梯田終年湛水的田間管理,補償了森林草原間逐漸劣化的水域棲地,成為至少五 百一十一種生物的庇護家園,其中甚至包括許多生存受脅的靜水域動植物;同時,水梯田的灌溉系 統串連起一張繞流的水網,活絡上下游的生命與營養交換循環,六十多種魚蝦蟹螺有將近一半依賴 水網洄游完成生命史,是河溪與沿海生產力看不見的推手。水田也涵養、調節了多雨東北角的水資源, 提供可穩定供應的民生用水。

  但這豐饒的環境價值,在市場上並沒有價格支持,高勞力低產量的耕作方式不利於競爭,水梯田在 七O年代開始大量棄耕,最後僅剩極少數的家庭小面積種二O一一年在林務局從生物多樣性保育的 角度支持下,一群人開始用「里山倡議」【注1】提倡的合作互惠模式,組織「和禾生產班」,用更友善的 方式經營我們共同的環境資本。「和禾」這品牌就代表從「吃」可以支持生態稻作;「和」字也表示透過對 環境的經營與對生物的讓利,找回你我和土地、農業和環境之間,相互依存的深厚關係。

  ★恢復「為生態系服務」的耕作方式

  調整不用藥的第一年,合作的農民平均七十多歲,都有四十年前不用化肥農藥的水稻栽植經驗,一 開始支撐他們的,是「田不能荒廢」的情感,還有「田會咁水,彼時溪水少有暴漲或枯竭」的共同記憶。 雖對有人要保價收購稻米充滿懷疑,但因著身旁年輕人的執著參與,老農們也展現了老一輩「說到做 到」的誠信。這裡的水田自家保種、自家育苗,使用在地適存種原,原本用藥量就低,大家擔心的是負 泥蟲——不用除蟲劑,如何防除生長初期的負泥蟲。老農之一的樹伯回憶起看過父親使用竹編蟲篩, 仿製之後果然有用,於是生產班正式重啟不用農藥的傳統農法。

  第一年,推動團隊學著在耕作同時,引入生態調查與田間記錄,確認了「不能跟天討太多」的在地傳 統淺耕循環作業,確實可以做為棲地保育工具,建立了生產班的友善作業原則,以及品牌「為生態系 服務而耕作的」的承諾。「種稻不難,但能否有合理報酬?」「收割時需要的大量人力在哪裡?」收割需 要的高密集半技術勞力是一個待克服的瓶頸,而山村少與外界接觸的經驗,也讓團隊在思考引入人 潮時必須格外小心,避免衝擊。最後規劃由下山的在地青年、人禾成員,以及農陣學生組成的「青年割 友會」巡迴山谷,不但穩定農戶信心成為有經驗的助割主力,也重新帶動農戶間互助的風氣,並醞釀 出體驗學習產業的可能。

  接著有《肯夢企業》支持人禾的水環境保育教育計畫,購入碾米機開啟現訂現碾的產銷模式。同時,在 這群熱情友善的美髮工作者的鼓勵下,兩戶農家開始了仿日本梯田會員制的「體驗型保育合夥人」, 發展出深度參與、學習,與長期陪伴,除了支持經濟與人力需求,一連串的互動也讓團隊更加了解田 間智慧與環境學習的內涵,從中累積農戶解說及帶領活動的經驗

  ★感受健康的環境脈動

  隨著保育和夥人制的發展,團隊希望用不同的途徑,讓更多的環境權益關係人有不同的參與協力管 道,於是成立了「狸和禾小穀倉」,統籌田間生產履歷管理,以環境友善分級保價收購,行銷、販售稻 米,並陸續研發友善田區副產物的加工品,使散居的農戶間多了份穿梭聯繫的關心。

  二O一四年,農戶間形成生態旅遊的共識,狸和禾也成為體驗學習產業的窗口,在人禾的培力與共 同經營下推出「四季小旅行」及團體預約制的「和禾梯田深呼吸」,讓更多人來見證水田的生命力,以及具備先進觀念的傳統農法,體會到土地的取用來自健康的環境脈動;並實際在消費過程中回饋農 戶對土地的照顧。

  這些感動來自於,翻田時鋤頭敲到的柴棺龜和黃鱔;插秧時,從田壁草叢間被驚起的長腳赤蛙;挲 草時可以近距離觀察在稻上歇息的螢火蟲;以及,收割時不經意看到從森林飛出的林鵰,讓大家有 挺腰休息的藉口。累了,就順手摘幾片白花紫蘇咀嚼提神;打穀機器桶放心地碾過一地紅皮書植物, 因為知道十天後它又能欣欣向榮;濕穀過篩前,別忘了救出誤入的中國樹蟾或鉛色水蛇;踩稻頭等 於一堂才一米見方卻講不完的生物課??以及年復一年,感受著不用化肥的田土越來越柔軟、水草越 來越豐盛。

  還有與農人互動後的領悟:有人說看著蕭二哥與牛群間的溫柔互信,感動如四周濃霧,久久不散; 小朋友在農青守隆的指導下與蜜蜂合作共產共享紅淡比蜜,迫不及待又捨不得吃完這來自潔淨山林 的禮物;稻埕曬穀的樹伯在落雨前奔回田裡,像教練親自上陣般鼓舞疲累的和夥人完割的景象,是 震攝人心的田野團隊教育;以及每次下工後,二嫂與蕭阿姨變出的菜餚,都有田埂林緣「山羌吃剩」 的想像。

  而核心團隊最惦記的,是來自生產班另一半不便參與體驗產業,卻仍默默耕耘的班員:專職務農的 兩兄弟得到鼓勵,與牛一起把荒掉的旱地種回水田,讓狸老闆感動不已;而合作田地從二點四甲逐 年擴大到七甲,讓狸老闆對榮燦伯過世前那句「以後就交給你了」終於有了點交代。

  對返鄉或生活重心移回農地的青壯年來說呢?恩豪面對仍不確定的未來,最大心願是希望家鄉土地 永遠維持自然的美好;在山林裡找回健康與放鬆的守隆,珍惜換工割稻和田邊聊寮修復時找回的人 情味;種田種到怕、跑到台北工作二十多年的蕭二哥,完全沒想到家鄉的土地與農業會得到這麼多人 的重視與肯定,現在這裡的新開始與新價值已變成他新的責任。而那些吃過有機米或自然農法種植的 米的農戶「再也回不去了」,即使自家食用的田區,也因為「不好吃」,而不再使用便宜的化學肥。

  ★誰的社區?誰需要環境服務?

  和禾水梯田稻作產量不高、面積也不大,但當中維繫的環境服務卻很獨特而重要,團隊夥伴們希望藉 由這案例說明的是,每一片農田除了生產人吃的糧食,也都承載了多元的環境價值。因此也參與慈心 基金會與林務局推動的「綠色保育標章」,與「守護宜蘭工作坊」之「三生實驗田」交流研討,希望建立 出一套發掘農地環境價值的方法。

  越發掘,越會發現農地的健康牽連甚廣,同樣的,進來協力和禾產業的個人或團體,其實也都是這 個環境功能下的受惠者,這其實是一個跨越社區地域的「環境權益關係人」社群,山下的公眾更需要 尋求這個社群有新的合作方式,來協力農人用心維繫公眾生存所需的環境資本。因此能否進一步推動 「生態系服務給付」的常態支持非常重要,讓更多貢寮以外、或水梯田以外的土地經營者,獲得制度的 穩定支持。除了種植作物,也照顧好我們賴以維生卻常常視而不見的環境關聯。

  註1.里山倡議:里山(satoyama)一詞取自日本,原本指的是「鄰里附近的山、林和草原」,後衍生為生 物多樣化的空間意涵與資源使用模式。「里山倡議」是由日本環境廳與聯合國高等大學研究所聯合發起, 提倡符合生物多樣性,按照自然過程維持、開發的社會經濟活動,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

資料來源:MOMO購物中心 - 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 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nes 的頭像
    Jones

    宗教文藝,開運配飾,雨揚老師,樂器特價

    Jon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